首页 > 企业新闻 > 新闻详情

返回
筑牢防汛安全防线:AI赋能水库白蚁防治从“人防”到“技防”跃迁

时间:2025-08-13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白蚁危害堤防的记载在中国已有2200多年历史。到今天,中国绝大多数的水库大坝和堤防仍是土质结构,白蚁在这些堤坝内建筑巢穴,形成四通八达的蚁道,沟通迎水面和背水面。一旦洪水来临,就可能造成漏水险情,乃至发生溃坝灾难。

典型的土栖白蚁巢穴系统

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因白蚁危害而垮坝的水库数量多达500余座。2020年汛期,长江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1998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多省堤防即发生白蚁造成的险情:在安徽铜陵,枞阳县江心洲圩堤发生管涌,喷出1米多高的水柱,专家断定白蚁洞是管涌、渗水的主要原因;在湖北荆州,石首市团山河虎山头堤段出现严重白蚁漏洞险情14处,溢出白蚁洞209个,白蚁浑水漏洞发展为较大跌窝,对团山寺、高陵两镇近7万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湖北省水利厅称,该省中小河流长时间处于高水位,漏洞险情频发,“八成以上险情因白蚁危害发生”;在湖南岳阳,华容县藕池河中支左岸梅田湖镇永固垸,大堤出现多处白蚁导致的渗漏险情;在江西,鄱阳湖流域超历史洪水,多座堤防因白蚁洞穴引发跌窝、穿洞等险情。

两年后的2022年汛期,珠江的北江发生历史罕见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的清东围大燕河支堤也发生因白蚁危害造成的管涌险情。(数据来源:财新周刊)

水利工程里挖出的白蚁蚁王蚁后。图片来自湖北省水利厅

面对行业困局和挑战,金蚂蚁科技依托“AI物联网+地球物理无损探测”双核技术引擎,构建“天空地水”立体防控体系。近期多座水库试点项目表明,该系统将险情处置周期从72小时压缩至24小时以内,人力投入减少三分之二;监测数据进一步验证,隐患早期识别率从35%提升至92%。这一突破正是对“科技赋能、绿色安全”防灾理念的务实践行,推动白蚁防治从“人海战术”向“精准智防”的战略转型。


0核心装备:构筑三位一体防治网络

可视化智能白蚁监测装置(JMY-VIS) 作为地下监测哨兵,通过白蚁引诱、可视化采集、4G高速传输、AI智能识别技术,实现白蚁活动秒级报警,并支持远程投施环保药剂,在-20℃至80℃严苛环境下稳定运行。利用大数据模型定位挖掘白蚁巢穴,对堤防坝体等起到防护和消除隐患的作用。

三维白蚁巢穴探测仪(JMY-GPR(MFC))采用双频天线,可穿透3米坝体精准捕捉病害目标体,1小时即可完成大型水库扫描,引入先进的大模型技术,对堤坝白蚁的活动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能够提前发现潜在的白蚁危害区域,大大提高普查效率。

白蚁可视化监管平台(JMY-TVIP),兼容PC端与小程序,精于智慧水利数字孪生等领域。支持水利堤坝、河道堤防、房屋建筑、文保古建等多场景白蚁监测设备管理,集成AI识别技术,实现数据管理、实时预警与远程消杀。数据可接入省水库平台,集成GIS地图、工单管理与数据分析功能,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支持,优化防治资源配置。



02 实践成效:安全效能双重升级

对比数据显示,智能防治系统在多维度实现跨越式提升:

时效性:单库排查耗时降低66%;

精准度:隐患发现率提升57个百分点;

经济性:人力成本削减80%;

决策力:AI报告替代经验判断,为防汛部署提供科学支撑。

当前,多座小型水库智能覆盖计划已全面启动。我们将通过坝体免费健康检测、隐患动态清零等举措,持续推进防治能力升级。诚邀各水利单位共同探索智慧防汛新路径,筑牢“安全度汛、智慧护航”的科技堤坝。

——

▸ 限时福利!官微通道今日开启

仅限19天!关注【金蚂蚁科技】官方微信:
???? 
回复「指南」→ 获取白蚁防治技术指南(附35个国标、地标等)
???? 回复「平台」→ 首批10席免费可视化监测云平台接入名额
⏰ 8月31日24:00通道关闭
长按识别,为水库安全加装“双保险” ▼


在线咨询

400-688-5162

扫码咨询
-->